网界科技
网络资讯 产业经济 科技人物 数据洞察 行业动态 智能出行 智能手机 数码极客 商业资讯

代文亮谈芯和半导体:以EDA为基,如何构建半导体产业新生态?

2025-01-23来源:时代财经编辑:瑞雪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初,当国内半导体产业尚处于萌芽阶段,代文亮已经敏锐地洞察到了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领域的巨大潜力。2010年,他毅然决然地创立了芯和半导体公司,尽管当时的社会对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的认知有限,融资环境远不如今日。

“那时候,整个行业对半导体的认知尚浅,融资条件远不如现在。”代文亮回忆道,“但我看到了机会,也看到了挑战,所以我决定尝试一下。”

尽管如今AI和半导体已成为热门话题,但EDA——被誉为“芯片之母”的产业,对大众来说仍然相对陌生。这个市场规模约为百亿元的生产环节,是如何撬动起千亿级半导体产业的发展的呢?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芯和半导体已从一家初创公司成长为提供覆盖IC、封装到系统的集成系统EDA解决方案的领先企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5G、智能手机、物联网、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等领域。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半导体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变革。近期,我们有机会专访了芯和半导体的创始人兼总裁代文亮博士,探讨EDA在AI浪潮下的机遇与挑战。

在谈及国产EDA如何突围时,代文亮表示:“芯和从成立之初就面临着全球EDA市场的激烈竞争。Cadence、Synopsys和Mentor Graphics等巨头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但我们选择坚持创新,寻找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他进一步解释,EDA行业在一定程度上是“赢家通吃”的,头部效应明显。但芯和始终坚持在细分领域内深耕细作,争取做到行业领先。同时,他们也发现了国内EDA厂商的一个独特优势——本地化服务。

“很多时候,客户购买EDA软件并不仅仅是为了一个软件许可,他们更看重的是厂商能否提供行业内的‘KNOW-HOW’。而国内EDA厂商在提供本地化支持服务方面更具优势。”代文亮说。

在业务拓展初期,芯和面临着诸多困难。由于客户更倾向于选择更成熟的产品,芯和不得不通过开辟IPD(集成无源器件)业务来积累成功经验。他们用自己的EDA工具设计芯片、流片、测试和验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内循环系统。

“这个内循环系统不仅帮助我们打通了EDA工具、设计和工厂之间的链条,还为用户提供了设计可靠性、支持可靠性和迭代可持续性的保障。”代文亮表示。

随着内部小循环的运转,外部大循环也逐渐形成。当芯片设计公司开始使用芯和的产品时,市场也加入了迭代的进程中,EDA、Fabless和Foundry三个生态环节的互动达成了。

谈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时,代文亮表示:“我们最大的特点是制定差异化策略,从用户场景出发去优化服务。”他们通过与客户深入交流,寻找痛点,并开发出了一系列参数化模块和仿真优化技术。

“例如,在片上建模方面,我们为客户开发了一些参数化模块,帮助他们节省时间和精力。同时,我们还引入了AI技术来优化参数化模板的设计。”代文亮说。

芯和还在仿真问题上做了大量优化工作。他们解决了芯片设计仿真和封装仿真之间的脱节问题,形成了跨尺度的仿真引擎技术,并从电路、电磁、电热、应力等角度不断拓展多物理仿真的领域。

如今,芯和的产品已经涵盖了从芯片、封装、模组、PCB板级、互连到整机系统的全方位多物理场差异考虑,并将其整合到了一个完整的全栈集成系统级EDA平台中。

在谈到AI对EDA产业带来的挑战时,代文亮表示:“AI时代的芯片显著特征是大算力,这带来了高功耗和散热问题。同时,大电流还会引发电磁干扰。因此,我们需要同时解决散热和电磁干扰问题。”

他进一步指出,现在芯片厂商的商业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从做芯片转变为做生态。因此,EDA厂商不仅要关注芯片本身,还要考虑系统级的协同。

“以英伟达为例,它们现在已经从设计芯片内部的架构转变为考虑板卡、整机甚至是整机集群的协同工作。这使得设计的复杂度大幅提升。”代文亮说。

针对这些新变化,芯和将理念从设计技术协同优化(DTCO)向系统技术协同优化(STCO)转变。他们不再局限于开发一个EDA工具,而是着眼于为系统级优化提供解决方案。

最后,代文亮谈到了AI浪潮对半导体行业的影响。他认为,AI为半导体厂商提供了一个竞争的新思路——通过创新提高性能,而不是无止境地内卷降低价格。

“AI本质上是场景化的。未来一定是场景化驱动的,而不是试图用一个通用的解决方案解决所有问题。”代文亮表示。

他进一步指出,千亿参数、万卡集群是少数厂商的游戏,大多数功能和场景的实现并不需要这种量级的硬件支持。因此,小场景和小参数大模型才是未来的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