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界
网络资讯 产业经济 科技人物 数据洞察 行业动态 智能出行 智能手机 数码极客 商业资讯

不再隐身 ,滴滴出行程维回来了!

2025-04-14来源:互联网编辑:芳华

文/王德生

2025年4月8日,国家发改委的一场座谈会,让滴滴创始人程维再次进入公众视野。这是继去年3月全国工商联会议后,程维第二次以民营企业代表的身份与官方对话。

座谈会主题直指中美贸易战的应对策略,而程维的出席,不仅象征着滴滴与官方关系的“破冰”,更折射出这家企业在经历数据安全审查、市场份额争夺、自动驾驶困局后的韧性复苏。

过去四年,滴滴的命运堪称跌宕起伏——从2021年美股上市后的App下架,到2023年恢复新用户注册,2024年营收突破2000亿元、国际业务连续四个季度增速超30%。

程维本人也从一度“隐身”到重新成为政策沟通的“座上宾”。这种从谷底反弹的叙事,既是滴滴战略调整的成果,也是中国平台经济韧性的一次生动注脚。

如今的滴滴,早已不是“网约车霸主”的单一标签。它既是国内日均3530万单出行需求的承接者,也是国际业务日均1100万单的国际化探路者,更是自动驾驶赛道中“负重前行”的长期主义者。

程维在2024年年报中那句“以国内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或许正是这家企业穿越周期的密码。

01

从“隐身者”到“对话者”,程维的战略转身

程维的“回归”绝非偶然。2023年1月滴滴恢复新用户注册后,他先是低调出席工信部座谈会,又在《民营经济31条》发布后通过《经济日报》发声。

到了2024年,程维的公开活动频率明显提升——从全国工商联会议到国家发改委座谈,从财报电话会到自动驾驶发布会,这位创始人重新站到了台前。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滴滴与监管层重建信任的努力。2021年数据安全事件后,滴滴的合规整改持续了18个月,期间市场份额从90%下滑至70%,但并未如外界预测般崩盘。程维在2023年财报中坦言:“2022年实在太差了,但2023年我们找回了节奏。”

通过降低司机抽成、上线“透明账单”功能、设立司机关怀基金,滴滴逐步修复公众形象。截至2024年底,其现金储备达536亿元,10亿美元回购计划已完成大半,这些数据传递出资本市场对整改成效的认可。

更关键的是战略重心的调整。程维在2024年Q4财报中明确:“国际业务和自动驾驶是未来十年的核心。”

如今,滴滴在国际市场的总订单量的增长速度高于滴滴在国内市场的增长速度;滴滴2024年国际业务经调整EBITA首次扭亏为盈;而自动驾驶子公司获得广汽领投的2.98亿美元C轮融资。

当国内网约车市场触及日均3530万单的天花板时,程维选择用“出海+技术”打开第二曲线。

02

财务数据的“逆袭”与业务逻辑的重构

翻开滴滴2024年年报,一组数据耐人寻味:全年营收2068亿元,同比增长7.5%;经调整EBITA从2023年亏损21.63亿元转为盈利43.27亿元。这种“存量稳增长,增量搏爆发”的结构,正是滴滴穿越周期的底层逻辑。

在国内市场,滴滴的韧性体现在对存量价值的深度挖掘。当高德、美团等对手以聚合模式争夺30%市场份额时,滴滴通过“服务分层”巩固护城河:

上线城际大巴、宠物专车、无障碍车辆等细分产品;

在120个城市推出“特惠快车”争夺价格敏感用户;

甚至将充电业务“小桔充电”扩展至全国,构建“用车+补能”生态。

国际市场的爆发则更具戏剧性。2021年下架事件后,滴滴被迫暂停欧洲扩张,转而聚焦拉美。

目前在巴西,滴滴旗下的99平台已经累积了超5000万的用户,占巴西1.2亿移动手机用户40%以上。同时,99在巴西拥有150万司机,其中包括70万名摩托车骑手。因为在巴西等拉美国家,网约车也有两轮的

在墨西哥,滴滴成为了提供出行、外卖和金融服务的平台,在当地服务约1600万月活用户,拥有50万活跃骑手,与9万家本地餐厅达成了合作。

根据滴滴最新发布的2024年财报:滴滴国际业务在2024年的总订单量达36.13亿单,GTV达913亿元,同比增长34.8%,连续四个季度交易总额保持30%以上的增速。国际业务已经成为滴滴重要的增长引擎。

程维将这种成功归因于“服务本地化”——“不是复制中国模式,而是成为当地人的滴滴”。

03

自动驾驶的生态野望

自动驾驶是程维口中“不能输的战役”,却也成为滴滴最富争议的布局。

2023年上海发放首批“无驾驶人”测试牌照时,滴滴意外落选,彼时其L4级研发已投入超350亿元。

外界的质疑在2024年达到顶峰:Waymo估值缩水80%、特斯拉裁员自动驾驶团队,而滴滴仍坚持“2025年量产无人车”的目标。

面对质疑,滴滴选择“两条腿走路”。一方面,Robotaxi研发继续推进:与广汽合资成立安滴科技;在天津-内蒙古干线物流场景部署100台自动驾驶卡车。另一方面,滴滴将L4技术降维应用于现有业务。

这种务实策略正在奏效。当前,滴滴自动驾驶子公司通过货运和充电业务实现了营收,虽然目前占比小,但展现出未来商业化潜力,有望成为新盈利增长点。

总结

韧性生长的中国样本

回望滴滴的复苏之路,程维的“回归”既是个人角色的重塑,也是企业战略的觉醒。

从数据安全风波中的“断腕求生”,到国际市场的“虎口夺食”,再到自动驾驶的“匍匐前进”,这家企业展现的不仅是财务数据的反弹,更是一种在不确定性中锚定长期主义的勇气。

程维曾说:“滴滴的成长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激励和伟大时代的机遇。”

如今,这句话有了新的注脚——当平台经济从野蛮生长转向精耕细作,当全球化从资本出海升级为技术赋能,滴滴的案例证明:企业的韧性不仅在于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在于主动重构增长逻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