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界
网络资讯 产业经济 科技人物 数据洞察 行业动态 智能出行 智能手机 数码极客 商业资讯

链博会透视:美国大豆协会讲述中美农业合作共赢新篇章

2025-07-17来源:总财编辑:瑞雪

2025年盛夏,北京迎来了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一个聚焦全球供应链领域的盛会。本届链博会,以其独特的定位,吸引了全球75个国家和地区的650多家企业共襄盛举,其中,美国大豆出口协会的身影尤为引人注目。

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大中华区首席代表张晓平,在博览会现场接受了专访。他高度评价链博会为全球农业产业链搭建了一个集展示、对接、共赢于一体的顶级平台。张晓平指出,经过43年的深耕细作,美国大豆产业与中国市场已建立起一种互惠互利的紧密合作关系,这种合作模式为全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了典范。

“这是我们连续第三次参展。”张晓平一开始就强调了链博会的独特价值,“在全球范围内,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展会并不多见,而中国首创的链博会,正是这样一个展示全链条协同能力、促进资源对接、传递价值的重要窗口。”

张晓平详细介绍道,美国大豆产业此次参展,旨在全面展示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实践成果,包括“从农场到餐桌”的全链条整合能力、技术创新带来的附加值提升,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化实践。他希望通过链博会这一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大豆产业链如何创造经济、社会、环境的三重价值,并展示中美大豆产业合作如何实现互利共赢。

在展会现场,美国大豆出口协会的展台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张晓平介绍,大豆产业链因其长度和国际贸易参与度而显得尤为特殊。从种植、加工、物流到终端消费,大豆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大豆的国际贸易参与度极高,使其成为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桥梁。

他进一步指出,美国大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精准”的追求。在美国农场,数智化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从选种、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每一个环节都实现了精准调控。这种精准农业不仅降低了能耗和浪费,还通过全流程数据追踪,将大豆的营养组分等核心信息精准传递给下游企业,助力饲料和食品企业优化配方。

张晓平还分享了美国大豆产业在中国市场的成功案例。自上世纪90年代起,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就在中国推广豆粕玉米型日粮,提高了动物的日增重和产品品质。同时,针对猪瘟、蓝耳病等动物疫病,协会还提出了“全进全出”、空气过滤等生物安全解决方案。这些技术的引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养猪业的发展,也使美国成为中国大豆的主要进口国之一。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张晓平强调,可持续性是美国大豆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美国大豆产业自上世纪30年代起就开始推行水土保持措施,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以减少土壤侵蚀。如今,这些实践已形成法律框架下的系统性管理。欧洲的第三方机构评估显示,美国大豆运抵中国的二氧化碳当量远低于从其他产区采购的大豆。

美国大豆农场大多采用家庭私有化模式,这种模式下,农民将土地视为“代际资产”,注重长期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通过实施休耕轮作等制度,美国大豆主产区的土壤健康度全球领先,为可持续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张晓平还提到,美国大豆的可持续实践正在重塑全球农业产业链。通过引入美国大豆可持续保障计划(SSAP)认证,中国饲料企业可以精准选择低碳足迹的原材料,养殖企业使用这些饲料后,可以对其所生产的产品进行相关标识,从而获得市场认可并实现溢价销售。这种可持续实践不仅有助于提升大豆供应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证明了“可持续与经济效益可以兼得”。

回顾过去43年的合作历程,张晓平感慨万千。他表示,中美大豆产业的合作已经从最初的技术输入发展到现在的解决方案共创、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这种合作的驱动力源于市场需求的双向赋能。从饲料技术到水产养殖的革新,中美大豆产业的合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张晓平最后总结道:“四十余年的合作证明,中美大豆产业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全球供应链的价值在于连接而非控制、在于共创共赢而非零和博弈。当一粒大豆承载着科技、环保与合作的基因时,它终将滋养的不只是餐桌,更是全球农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