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界
网络资讯 产业经济 科技人物 数据洞察 行业动态 智能出行 智能手机 数码极客 商业资讯

“呷哺家族”困局:凑凑火锅关店73家,高端路走不通?

2025-04-09来源:ITBEAR编辑:瑞雪

近年来,火锅连锁品牌市场的风云变幻莫测,曾经风光无限的“呷哺家族”如今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近日,有网友惊讶地发现,曾经风靡一时的凑凑火锅在成都已难觅踪影,这一消息迅速引发了广泛关注。

凑凑火锅的退出并非个例。根据呷哺呷哺集团发布的2024年财报显示,凑凑在过去一年内关闭了73家门店,净减少60家,门店总数首次出现年度负增长,仅剩197家。这一高端火锅品牌,曾以其独特的定位和高于同行的客单价吸引了不少消费者,但如今,即便是在一二线城市,也难以维持其高昂的定价策略。深圳、宁波、南昌、无锡等地相继传来凑凑关店的消息,就连广州的首家门店也于今年2月停业。

与此同时,呷哺呷哺集团旗下的平价火锅品牌“呷哺呷哺”同样面临收缩的困境。尽管在2024年新开了65家门店,但同时也关闭了138家,门店总数减至760家。财报显示,关店及减值带来的损失高达2.62亿元。无论是高端品牌凑凑还是平价品牌呷哺呷哺,都陷入了业绩下滑的泥潭。

“呷哺家族”的颓势不仅体现在门店数量的减少上,更反映在财务状况的恶化上。财报显示,从2021年至2024年,集团连续四年出现净亏损,累计亏损额近12亿元。集团旗下的主要品牌呷哺呷哺、凑凑和趁烧去年均表现不佳。呷哺呷哺的收入同比下跌13%至26.29亿元,净利润同比下跌84%至1828.9万元;而趁烧更是自去年7月起所有门店已全部关闭。集团曾推出的多个细分餐饮品牌也未能幸免,如in xiabuxiabu问世不足一年便消失无踪。

凑凑作为集团中亏损最为严重的品牌,其2024年的净亏损额高达3.53亿元,占集团总亏损额的近九成。业绩的持续下滑导致投资者信心不足,集团股价一路走低。截至最近交易日,呷哺呷哺集团的股价仅为0.68港元/股,市值仅剩7.39亿港元,与巅峰时期的294.6亿港元相比,蒸发了近97%。根据港股退市规则,“呷哺家族”已逼近退市边缘。

回顾“呷哺家族”的辉煌历史,不禁令人唏嘘。2014年,呷哺呷哺集团意气风发地登陆港交所,成为中国连锁火锅第一股。上市前夕,呷哺呷哺品牌在中国快速休闲火锅行业的市占率已高达51.9%。然而,如今的“呷哺家族”却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

那么,“呷哺家族”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呢?这还要从其最初的定位说起。呷哺呷哺作为集团的主品牌,最初以性价比打天下。1998年,第一家呷哺呷哺在北京西单开业,主打一人一锅、20元有肉有菜吃到饱的模式,迅速抓住了学生与年轻上班族的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呷哺呷哺开始往高端化转型,逐渐背离了性价比的初心。而凑凑作为高端化转型的产物,虽然一度凭借网红效应和消费升级的红利迅速扩张,但最终还是陷入了高价与消费降级风潮的冲突之中。

除了价格因素外,“呷哺家族”还面临着食品安全和服务质量的双重考验。在社交平台上,关于凑凑食品安全问题的投诉比比皆是,不少消费者反映吃完后出现拉肚子等不适症状。同时,凑凑的服务质量也备受质疑,乱上菜、多收费、诱导消费等问题频发。这些问题无疑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不满和流失。

面对困境,“呷哺家族”并未坐以待毙。集团尝试通过降价和提升服务质量来挽回消费者的心。然而,由于前期的高价策略已经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负面印象,这些努力并未取得显著成效。消费者对于凑凑的降价行为也持怀疑态度,认为这只是变相涨价的伎俩。

如今,“呷哺家族”仍在挣扎求生,试图通过扩大规模来提升品牌影响力。然而,在竞争激烈的火锅市场中,这一举措能否奏效仍是个未知数。对于“呷哺家族”来说,翻红还是下坠,或许就在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