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界科技
网络资讯 产业经济 科技人物 数据洞察 行业动态 智能出行 智能手机 数码极客 商业资讯

跑腿服务:滴滴与高德进军,竞争格局再度升温

2023-12-19来源:网界科技编辑:快报

【网界科技】12月19日消息,近期,网约车平台的业务多元化趋势愈加明显。最新消息显示,高德地图悄悄推出了一个名为“秒送”的业务,其功能类似于跑腿服务。

这项新服务可以在高德打车页面上找到入口,用户只需输入地址即可安排送货、取货,提供了两种选择,即两轮拼送和四轮直送。实质上,这是一种跑腿服务。经过测试,从公司到杭州西站约3公里的距离,拼送费用最低为11元,而直送费用则约为18元。

有趣的是,高德并不是第一家进入跑腿市场的网约车平台。今年6月,滴滴也推出了名为“滴滴快送”的类似服务。这是否意味着网约车平台现在都开始涉足多元化业务呢?

事实上,跑腿服务并不是最近才兴起的新市场。早在2014年左右,达达和闪送就已经创立,接着顺丰同城、UU跑腿相继推出。美团和饿了么也随后推出了自家的跑腿服务,分别是美团跑腿和蜂鸟即配。近年来,大型企业的本地生活服务业务不断发展,再加上疫情的影响,使跑腿市场进一步繁荣,不仅在一二线城市,甚至在许多偏远小县城也出现了本地跑腿服务提供商。

在跑腿服务领域,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像美团和饿了么这样的综合性平台,它们拥有自己的用户流量;另一类是像闪送和UU跑腿这种独立的第三方跑腿平台。经过多年的发展,跑腿市场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据艾媒数据显示,美团跑腿(60.1%)是消费者最常使用的跑腿品牌,其次是饿了么跑腿(29.8%)和闪送(27.8%)。

除了这些主要竞争对手,顺丰同城、达达快送、UU跑腿等也在各自的领域竞争激烈。可以说,跑腿市场已经不再是一个未被开发的蓝海,而是已经相当竞争激烈。

然而,滴滴和高德这些网约车平台却纷纷加入跑腿市场,这到底是出于什么考虑呢?跑腿市场之所以火爆,是因为有大量用户需求。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38.4%的消费者因忘带物品而使用跑腿服务,37.3%的消费者使用跑腿购物。此外,还有26.7%的需求是排队代购,19.2%是文件传递等其他需求。虽然跑腿服务的需求相对外卖等高频服务要低,但市场规模仍然可观。根据统计,中国的跑腿行业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13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31亿元,市场规模增长了十倍。

从供给端来看,网约车平台进军跑腿市场为多方带来了机会。在高德地图上,打车一直由第三方出行服务商提供运力,高德的任务只是撮合用户和这些服务商。在跑腿服务领域,高德采用了与网约车相似的聚合模式。高德秒送整合了饿了么的蜂鸟跑腿、顺丰同城和UU配送,而四轮直送预计也将整合平台上的网约车。这意味着高德无需自行建立运力,便能迅速整合行业资源并进入跑腿市场。

同样,滴滴快送也采用了聚合模式,首次上线便整合了达达和闪送,随后与顺丰同城和闪急送合作,甚至整合了多个跑腿服务商的聚合平台麦芽田,形成了跑腿服务的多层次聚合。

这种轻资产模式有助于节省运营成本,因为自建运力一直以来都是跑腿服务商的一大成本负担。以顺丰同城为例,其财务报表显示,从2019年至2022年,外包劳务成本分别为211.1亿元、486亿元、791.8亿元和963.4亿元,这一部分成本占了总成本的90%以上。高昂的人力成本导致顺丰同城连年亏损,直到今年上半年才扭亏为盈。

与此同时,聚合模式也巧妙地避免了与第三方跑腿服务商的正面竞争。尽管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