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以来,港股市场呈现出一波强劲的上涨势头,其表现在全球大类资产中尤为亮眼。自今年1月14日的低点以来,港股通互联网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的涨幅分别达到了26.64%和25.22%,正式步入技术性牛市。
港股通互联网ETF(159792)同样表现出色,今日上涨3.44%,自1月14日以来的涨幅已达24.69%。资金面上,南向资金净买入额高达164.68亿港元,显示出投资者对港股市场的强烈信心。
这一轮上涨行情中,DeepSeek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DeepSeek引发的港股两地科技热潮仍在持续发酵,不仅吸引了大量资金的涌入,也带动了相关科技股的强势上涨。
在A股市场,算力、云计算、大数据等相关概念股占据C位,个股中如美格智能、优刻得、青云科技等纷纷涨停。而在港股市场,恒生科技指数同样表现出色,上涨2.65%,收报5286.66点,距离去年10月7日的高位已近在咫尺。
大型科技股全线拉升,小米集团、阿里巴巴、美团、腾讯等股价均大幅上涨,刷新历史新高或阶段新高。一些中小型科技公司在引入DeepSeek后,股价同样受到催化,其中医渡科技连续五日上涨,创2023年4月以来新高。
DeepSeek的强大引领力量令人叹服。上线仅20天,DeepSeek就实现了超过2000万的日活。目前,微软、亚马逊AWS、英伟达、腾讯云等厂商已将DeepSeek开源模型部署在云端,国内多家IT企业和券商等也已官宣完成DeepSeek的本地部署。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均全面接入DeepSeek开源大模型。
DeepSeek概念的持续发酵,为港股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过去几年,港股一直受到各种利空因素干扰,表现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大型科技公司,估值被严重压制,明显低于美股对标公司。然而,在DeepSeek的推动下,这些科技公司一下子打开了想象空间,价值重估的叙事逻辑重新被市场接受。
不少外资投行纷纷喊出重估中国资产、做多中国资产的声音。其中,德银的一份研报尤为引人注目。它不仅客观评价了中国在诸多科技领域的成就和优势,还得出“中国正处于日本80年代初的阶段”的重要论断,颠覆了此前看空中国资产的一个重要理由。
港股市场的科技公司,如互联网、电动车、半导体等行业的佼佼者,基本面、行业地位、利润率、收益率以及产品的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拓展新业务的能力等方面均表现出色。这些公司内部优化业务、降本增效,外部积极拓新,逐渐改善了之前存在的问题。如腾讯的毛利率、净利率在2024年均有回升迹象,阿里巴巴也同样如此。
小米作为另一个典型案例,首款电动车SU7的热销预示着小米成功切入电动车市场,给公司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加上未来上市的新AI消费电子产品,小米市值目前已经涨至1.07万亿,成为港股市场第11大市值、互联网第3大市值公司(仅次于腾讯和阿里)。
更为庞大的业务增长点在于AI。港股上的科技公司拥有众多横跨B端(如云计算等)、C端(如游戏、广告、汽车智能、机器人、办公等)的AI业务。DeepSeek的突破使它们能够加快自身AI应用的开发和上市,培育更多新的业务增长点。这一波港股上涨行情并非简单的流动性驱动,而是有基本面支撑的。
一些嗅觉灵敏的资金已经提前布局港股。今年1月份,南下资金月净流入额达到1256亿港元,创2021年2月以来单月最高。截至2月7日,南下资金今年以来净买入最多的港股是腾讯控股、小米集团、中芯国际、阿里巴巴等龙头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