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泡泡玛特全年营收130.4亿元,净利润34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这家因“盲盒模式”一炮而红的潮玩公司,如今在全球拥有超400家门店,海外收入占比近30%。
然而,光鲜的财报背后,争议从未停歇:上海某家长投诉10岁孩子偷刷信用卡购买价值5000元的隐藏款盲盒;二手平台上,一款原价59元的“暗黑系”手办被炒至3000元。
更严峻的是,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最新调查,2024年潮玩消费纠纷中,63%涉及未成年人超额消费,而泡泡玛特相关投诉占比高达41%。
一边是节节攀升的营收曲线,另一边是不断累积的伦理质疑,当潮玩从小众收藏变成大众消费品,这场关于“童心”与“暴利”的博弈,早已不仅仅是商业问题。
01
盲盒的“糖果外衣”与“成瘾内核”
泡泡玛特“盲盒模式”的成功,本质上是一场对人性弱点的精准狙击。其产品设计暗含三大心理杠杆:
1.猎奇心理:46.78%的消费者坦言,“惊喜感”是购买盲盒的主因。
2.赌徒谬误:消费者总以为“下一次就能抽中隐藏款”。但有多家媒体报道指出,泡泡玛特的盲盒产品中,隐藏款和特别款的概率低至1/144甚至1/720。
3.社交货币:隐藏款在二手市场的高溢价,使其成为年轻人炫耀的资本。一名玩家直言:“抽到隐藏款就像中彩票,能在朋友圈封神”。

郑州大学张彬教授表示:“就盲盒而言,从成瘾性角度看,其与赌博本质上具有同等危害性。”
并且尽管泡泡玛特官方表示不参与二级市场交易,但盲盒产品在二手市场上价格虚高的问题依旧突出。像某些具有稀缺性的隐藏款盲盒,在二手交易平台上的标价,相较于其原始售价,往往能飙升至数倍乃至更高。
02
漏洞下的“未成年人陷阱”
“特别高兴能参加咱们境内最大的博彩公司的年会。我弟弟是你们用户,他买了你们好多东西。”2025年泡泡玛特年会上,嘉宾郭麒麟的一句调侃,让创始人王宁慌忙救场:“你这个容易引起歧义啊,我们是全世界最大的潮玩公司!”

这段对话暴露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问题。据公开资料,郭麒麟的弟弟出生于 2015 年,截至目前刚满 10 岁。
可以说尽管泡泡玛特坚称“潮玩面向成年人”,但其设计(如卡通配色、萌系IP)天然吸引未成年人。一位家长就在社交媒体控诉:“孩子用压岁钱买了40个盲盒,拆出一堆重复款,哭着要抽到隐藏为止。”
更魔幻的是监管执行。未成年人通常因为其自身不具备足够的判断力与自控力,在消费市场上会受到更多的保护。
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印发的《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盲盒经营者不得向未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向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商品时,应当依法确认已取得相关监护人的同意。
但在2025年3月,有记者突击检查线下某地泡泡玛特潮玩店,发现一款标注“15+”的恐怖主题盲盒被小学生大量购买,店员未进行任何年龄核验。
在线上,泡泡玛特的官方小程序和电商旗舰店,未成年人的下单流程和购买普通商品无异,也无需进行身份验证和监护人同意。
03
泡泡玛特的困境
面对大量投诉,泡泡玛特的回应始终苍白。2024年财报显示,其海外收入占比近30%,创始人王宁宣称要“将中国潮玩推向世界”,但对国内乱象的治理却敷衍了事。例如,2024年10月,王宁及团队通过信托套现超15亿元,引发股价暴跌。

行业专家指出,潮玩企业的“道德盲区”正在反噬自身。中国社科院报告预测,2026年潮玩市场规模将达1101亿元,但若放任乱象,这一增长恐难持续。
总结
潮玩不该是“割韭菜”的狂欢
泡泡玛特的故事,是一面照见中国消费市场困境的镜子。盲盒经济从“惊喜营销”滑向“赌博陷阱”,从未成年人保护漏洞到黄牛肆虐,暴露出资本逐利与社会责任的严重失衡。
当郭麒麟戏称其为“博彩公司”时,玩笑背后是公众对行业乱象的集体焦虑。
解局之道,在于双轨制改革:一是强化监管,全国推行盲盒概率公示、未成年人消费限额;二是行业自律,头部企业应主动建立分级制度,遏制炒作。
对于消费者,要记住购买盲盒前,先问问自己是否需要,而不仅仅是想要。毕竟,潮玩可以收藏,但生活不该被“盲盒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