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界
网络资讯 产业经济 科技人物 数据洞察 行业动态 智能出行 智能手机 数码极客 商业资讯

比人安全 14 倍!萝卜快跑将落地全球更多城市

2025-04-22来源:互联网编辑:芳华

文/王德生

2025年4月19日,百度Apollo迎来八周岁生日。

这一天,百度集团副总裁、智能驾驶事业群组总裁王云鹏的一封全员信,不仅回顾了这家科技巨头在自动驾驶领域的“长征”,更抛出了一组令人震撼的数据:

萝卜快跑无人驾驶服务的出险率仅为人类驾驶员的1/14,安全行驶里程突破1.5亿公里。

在全球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高达124万人的背景下(数据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百度Apollo用技术证明,自动驾驶不是科幻电影里的概念,而是一场正在改变人类出行方式的“安全革命”。

然而,技术的突破只是故事的起点。当萝卜快跑在武汉的日订单量超过全市网约车市场的1%、在迪拜和阿布扎比的街头悄然驶过时,这场无人驾驶的马拉松,或许才刚刚进入最具看点的赛段。

01

安全神话背后的技术突围

“无人驾驶比人类司机安全十倍”,王云鹏的这句断言并非空谈。

过去两年,萝卜快跑过去两年的出险率仅为人类驾驶员的1/14,安全行驶里程突破1.5亿公里。

这一数据的背后,是百度Apollo对AI算法的极致打磨。例如,其纯视觉智驾方案通过“BEV+OCC+Transformer”技术,实现了对道路环境的厘米级感知,甚至连路面上的小石子都能精准识别。

更值得关注的是场景化能力。在武汉,萝卜快跑的单日订单量已占当地网约车市场的1%,且53%的订单集中在早晚高峰、雨天等复杂场景。

这背后是算法对极端情况的预训练——例如,系统能识别暴雨中模糊的车道线,或是深夜路口突然窜出的电动车。

技术突破之外,商业模式的验证同样关键。2024年,百度提出“1亿公里里程后实现1亿收入、1亿利润”的目标,而如今萝卜快跑已跨过“无人化”门槛,7×24小时服务成为城市运力的常态化补充。

这种从技术到商业的闭环,让自动驾驶摆脱了“烧钱换数据”的质疑,真正进入自我造血阶段。

02

从武汉到迪拜的“攻城略地”

如果说技术是骨架,商业模式则是血肉。

“去年底,萝卜快跑拿到了香港首张开放道路测试牌照;今年3月,我们落地了迪拜和阿布扎比。”王云鹏在全员信中透露的这一进展,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暗藏深意。

香港作为右舵车市场的桥头堡,其复杂的道路规则和密集的人流车流,是检验技术通用性的试金石。

而中东市场的选择更具战略意义——阿联酋计划在2030年将25%的出行交给自动驾驶,这片石油富国的转型需求,与中国的技术供给形成完美互补。

此外,王云鹏还表示,萝卜快跑很快还将落地全球更多城市,为更多国家和地区带去安全快捷、绿色低碳的出行服务。

03

科技平权

“在八周年前夕,我们上线了无障碍关爱功能,帮助视障群体独立出行。”王云鹏在全员信中特别提到这一功能。

具体而言,视障用户可通过语音指令精确控制车辆停靠位置,车内还配备盲文按钮和语音导航增强系统。

这一设计源于一次分享,王云鹏在全员信中表示,2024年11月,一位视障女孩和我们分享了她打萝卜出行的经历,她提到车内全语音交互的功能非常有帮助,建议我们升级更多的无障碍功能,帮助更多视障人群独立走出家门。

在她的启发下,我们意识到原来在身边还有没有被照顾到的出行群体,于是我们组建了无障碍出行产品团队,站在他们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制定功能开发迭代计划,自动感应寻车、自动开关车门、语音安全播报等无障碍功能陆续上线。

这种对边缘群体的关注,折射出自动驾驶的社会价值。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中国有超过1700万视障者。

《视障者基本信息调查》显示,30%的视障者由于视力的局限基本呆在家里不外出;46%的视障者外出需要家人或者朋友陪同;仅有24%的视障者外出不需要陪同。

当技术企业将“包容性设计”纳入产品逻辑,出行的意义便从效率提升转向权利平等。

总结

无人驾驶的“中国方案”

八年前,百度Apollo以开放平台之名,试图打造自动驾驶的“安卓生态”;八年后,它用萝卜快跑证明,技术普惠与商业成功可以并行不悖。

从1.5亿公里的安全里程到53%的高峰订单占比,从武汉的街巷到迪拜的沙漠公路,百度Apollo的每一步都踩在行业痛点上——安全、效率、平等。

然而,真正的考验或许刚刚开始。当萝卜快跑在全球更多城市落地时,它不仅要面对特斯拉、Waymo的技术竞争,还需应对地缘政治与本土化运营的复杂挑战。

但如王云鹏所言:“自动驾驶的曙光已现,轻舟已过万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