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界
网络资讯 产业经济 科技人物 数据洞察 行业动态 智能出行 智能手机 数码极客 商业资讯

科大讯飞又赚疯了!

2025-04-29来源:互联网编辑:芳华

文/王德生

科大讯飞交出了一份令市场瞩目的成绩单:

2024全年营收233.43亿元,同比增长18.79%;归母净利润为5.60亿元,同比下降14.78%。此外,截至2024年末,科大讯飞经营性现金流净额24.95亿元,同比增长超6倍。

这两个数字背后,不仅是一场财务数据的胜利,更是一场关于战略定力与执行效率的“硬仗”。

过去两年,AI行业经历了大模型混战、资本狂热与市场质疑的冰火两重天。

当部分企业因技术路线摇摆而陷入增长瓶颈时,科大讯飞却以「1+N」战略为锚点,在国产算力的土壤上深耕底座大模型,同时通过「做优C端、做强B端、优选G端」的业务重构,完成了从「烧钱换增长」到「造血能力升级」的转身。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那句「我们有能力,国家有需求」,既是对自主技术路线的宣言,也暗含了这家公司对时代命题的深刻回应。

01

现金流暴增

科大讯飞2024年24.95亿元的现金流净额,不仅创下历史新高,更远超市场预期。这一数据的含金量在于:它并非来自短期融资或资产处置,而是源于经营质量的系统性提升。

GBC架构重构:从“撒网”到“收网”

过去,AI企业常陷入“回款慢、企业客户需求散、消费者业务规模小”的困境。科大讯飞总裁吴晓如透露,公司通过“做优C端、做强B端、优选G端”的战略调整,实现了业务结构的质变。

C端爆发:

科大讯飞智慧教育C端业务主要以家长用户群自主购买为主,包括AI学习机、个性化学习手册、易听说、课后服务课程服务等产品。

以AI学习机为例,该产品自上市以来一直广获用户和市场好评,用户净推荐值 NPS持续保持行业第一。投资者调研记录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科大讯飞AI学习机销量增长超过100%。

B端优选:

科大讯飞B端聚焦汽车、医疗、企业AI等高价值行业,2024年,科大讯飞上述三大板块对应收入分别为9.89亿元、6.92亿元、6.4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2.16%、28.18%、122.56%。

G端严控:

科大讯飞只合作财政状况良好的区域,并通过政府专项债加速回款。

回款机制的「毛细血管级」优化 科大讯飞2024年初成立的专职回款部门,将催收工作从销售人员的「兼职任务」升级为系统性工程。

02

国产大模型的“登云梯”

“我们有能力,国家有需求。”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业绩会上的这句话,道出了科大讯飞坚持自研底座大模型的底层逻辑。

在开源模型席卷行业的2024年,这一选择曾被视为“吃力不讨好”,但随后的市场反馈验证了其前瞻性。

(1)国产算力的“极限挑战”

讯飞星火X1模型的训练,完全基于华为昇腾910B芯片。

尽管国产算力生态在软件、工具链等方面仍需完善,但科大讯飞通过自研万卡互联组网、计算通信隐藏等技术,硬是将70B参数的模型效果做到了对标671B参数的DeepSeek-R1。

更关键的是,其推理部署成本仅为竞品的1/8,且在小规模并发推理服务上,单台服务器支持的并发路数高三倍。

(2)行业模型的“降维打击”

不仅如此,坚持自研底座大模型也是满足行业深度应用刚需的必然选择。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曾透露过,不少央企国企及关键行业客户在年初试点开源模型后,遇到了幻觉多、存在安全漏洞等问题,最终转向寻求科大讯飞提供基于自研模型的专业解决方案。

据悉,科大讯飞基于完全自主可控的大模型底座进行行业定制,可以实现更灵活的参数规模调整和更深度的训练优化,从而更好地满足教育、医疗、司法、金融等领域对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核心需求。

03

从“烧钱研发”到“毛利反超”

2024年,讯飞研发投入45.8亿元,同比增长19.37%,但净利润仅5.6亿元。表面看仍是“投入换增长”,实则暗藏转折点:毛利增速。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也表示,科大讯飞会保持相对健康的研发投入增长模式,未来毛利的增速会比研发投入增速更快,从而使得研发占比逐渐下降,释放更多的利润。

据悉, 2023-2024年,讯飞将产线从60条砍至46条,单产线平均收入连续两年保持增长,其中2023年增长16.01%,2024年增长43.57%。

科大讯飞董秘江涛表示,公司系统集成业务、定制开发类收入业务在下降,前者毛利率低,后者净利率低,未来软硬一体化产品在公司收入结构中的占比将会上升。

总结

AI下半场,生存属于“长期主义者”

科大讯飞的2024年报,像一部国产科技企业的生存教科书:它用GBC业务架构破解现金流困局,用1+N战略穿透大模型乱局,更用“产品化”思维撕开了盈利天花板。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曾说:“我们将来一定要在更小的算力、更小的尺寸、更小的资源占用下,做出来对标业界蕞好的成果,这个是中国下一步大模型赋能千行百业非常重要的方向和课题。如果没有底座模型的研发能力,没有原创能力,是非常难持续提升的,我们在这方面有非常清晰的发展路线。”

这种选择或许短期“低效”,但长期看,却是避开同质化竞争的唯一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