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电商领域迎来了一股新的潮流——出口转内销。随着美国关税政策的调整,众多中小外贸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国内市场,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为响应国家关于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号召,各大电商平台也积极采取措施,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中小企业的营商环境问题逐渐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日,工信部主管网站及市监总局下属媒体相继发文,指出电商平台在自营模式下存在的账期过长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商家的正常经营,也对行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威胁。两家官方媒体均呼吁电商平台应正视并解决这一问题。
账期,即支付货款的时间周期,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至关重要。账期的长短不仅反映了企业在产业链中的议价能力,更是衡量其话语权的重要标志。然而,在现实中,长账期的受害者往往是中小企业,而施害者则多为大企业,尤其是行业龙头企业。这种不均衡的账期设置,无疑加剧了中小企业的经营压力。
以汽车行业为例,根据《财经》杂志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上市车企的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周转天数平均达到182天,而国际车企则基本控制在60天以内。这一显著的账期差异,意味着中国车企能够无息占用供应商资金长达四个月之久,从而节省大量利息支出。同样,在电商行业,账期问题也普遍存在,且电商平台对商家的账期往往远超行业主流水平。
账期问题的背后,不仅涉及话语权博弈,还隐藏着供应链金融的套路。供应链金融本身是一种有益的融资手段,旨在支持产业链发展。然而,当供应链金融与账期绑定在一起时,就可能产生非良性博弈。一些核心企业利用自身话语权拉长账期,造成供应商资金紧张,进而通过供应链金融获利。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供应商的利益,也破坏了产业链的良性循环。
面对账期问题,中小企业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为了获取订单,它们不得不接受平台的长账期规则,甚至还要承担高昂的中间费用。这不仅加剧了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也阻碍了供给侧升级的创新步伐。因此,账期问题已成为检验平台生态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
在当前出口转内销的大背景下,大平台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它们不仅需要面对市场竞争,还需要承担起支持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为了优化营商环境,一些大平台已经采取了积极行动。例如,华润万家、天虹数科、京东五星等商超及零售龙头企业,以及微信小店、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纷纷通过绿色通道、流量扶持、品牌共创等方式,助力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
其中,美团闪购的表现尤为突出。它不仅为外贸企业设立了采销交易专区,拓展即时零售销售渠道,还优先调配优质外贸商品为全国3万家闪电仓供货,并免除交易佣金。更重要的是,美团闪购目前执行的T+3账期制度,使得商品售出后最快3天就能完成一轮货到现金的完整零售周转。这对于急需补充现金流的中小外贸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
这些大平台和企业的积极行动,不仅响应了官方对缩短中小企业账期、优化营商环境的呼吁,也体现了中国科技企业在面对贸易战余波时的创新精神和自愈能力。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补贴的双重作用,它们正在重构中小供应商的可持续性和生命力,为国内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