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德生
2025年的清明假期刚刚结束,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全国跨区域人流量达到2.87亿人次,同比增长9.7%。
自驾游和租车市场的火爆,折射出年轻人对个性化旅行的追求——他们不再满足于“打卡式”旅游,而是希望用AI一键生成攻略,避开人潮、挖掘小众路线。
这种趋势下,携程、同程、飞猪等OTA(在线旅游平台)的竞争,早已从价格战升级为AI技术的暗战。在这场变革中,携程——这家市值突破3000亿的OTA巨头——正以“技术+生态”的双重逻辑,重新定义旅游行业的未来。
如果说过去的携程是“连接者”,今天的它则更像“智能生态构建者”。从垂直大模型“携程问道”到AI助手TripGenie,从供应链优化到内容生态重塑,携程的每一步都踩在行业痛点上。
CEO梁建章说:“AI不会替代OTA,而是打开新的流量入口。” 这句话背后,是携程对技术边界与人性价值的深刻洞察:AI可以计算路线,但计算不出旅行的意义。
01
从“流量入口”到“智能生态”
2025年1月,携程在年度合作伙伴大会上高调宣布“共赢生态3.0”战略,核心是构建以AI驱动的旅游生态系统。
其自研的垂直大模型“携程问道”已实现信息录入效率提升10%,而AI客服TripGenie的机票、酒店问题自助解决率分别达78%和68%,订单转化率较普通用户高一倍。
这些数字背后,是携程对行业痛点的精准打击。传统OTA依赖人工客服和标准化推荐,但AI让服务颗粒度细化到“千人千面”。
例如,当用户提出“五一轻松出行+预算5000元”的需求时,“携程问道”不仅能综合人流预测和价格波动生成方案,还能嵌入实时预订功能,形成“决策-执行”闭环。
更关键的是供应链的AI化。携程的中小微商家占比已达租车业务的73%,通过AI工具,这些商家15秒即可生成高质量内容,效率提升50%。这种“B端赋能”策略,既巩固了供应链壁垒,又让携程在抖音、小红书等内容平台的冲击下,守住了“服务履约”的核心战场。
02
当AI学会“读心术”
AI规划行程的致命伤是什么?某博主用AI制定南宁攻略,结果遭遇“餐馆闭店”“景点未开门”的尴尬。携程的解法是:让AI更懂人,而非替代人。
以TripGenie为例,其2024年对话量增长200%,并非因为“回答更快”,而是它能理解隐性需求。
用户体验的升级还体现在细节上。2025年携程APP改版后,单个用户价值增长43%,秘诀在于,携程已成为国内唯一一个支持多语言、多币种销售的旅游平台。这种文化的提升,让携程从工具进化为“旅行伴侣”。
03
洗牌期的“携程逻辑”
AI正在改写旅游行业的竞争规则。飞猪接入DeepSeek-R1大模型,同程推出“程心AI”,马蜂窝力推“AI游贵州”,而携程的回应是:深耕垂直场景,死磕“人效比”。
2024年,接入AI后,携程员工人效比提升43%。效率提升的背后,是AI对重复劳动的替代。据携程公布的数据,TripGenie上线以来,机票问题自助解决率达78%,酒店问题自助解决率达68%,使用TripGenie的订单转化率较普通用户高1倍。
然而,质疑声始终存在。对此,携程的答案是:用AI优化供应链(如动态库存管理),同时坚守“服务不可替代论”。
总结
旅行的终点,是技术与人性的握手言和
回望2025年,携程的秘密藏在两个关键词里:“AI深度”与“生态温度”。
一方面,技术让它无惧洗牌。从“携程问道”到TripGenie,从内容生成到供应链优化,AI已成为携程的“水电煤”。另一方面,其对“人性化服务”的坚持,让技术始终服务于体验。
未来的旅行行业,注定是“人机共生”的战场。而携程的启示在于:真正的科技公司,不是用AI取代人,而是让人成为AI无法取代的存在。当技术足够聪明,服务足够温暖,旅行的意义,终将回归那句古老的箴言:“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