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卡塔尔能源部突然对外宣布,由于“不可预见的技术原因”,对亚洲客户的液氦装船量将临时削减三成。消息传出后不到两天,上海期货交易所新挂牌的“液氦远月合约”便涨停,现货价格从每立方米4.2美元飙升至6.8美元。这一波动并非孤立事件——几乎与此同时,美国土地管理局(BLM)在得克萨斯阿马里洛的克里夫赛德枢纽悄然下调了2026财年对外预售的粗氦份额,降幅达12%。两条线索交织,市场迅速嗅出“人为收紧”的信号。中国此前刚将氦气进口依存度压至65%,此刻却不得不重新面对供应链的压力。
氦,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星际元素”,正成为全球供应链中新的博弈焦点。北京协和医院新装机的7T核磁设备距离满负荷运转仅剩90天液氦存量,合肥量子创新研究院的极低温平台也正排队等待气源进行比特芯片标定。与此同时,全球氦循环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过去十年,行业将希望寄托于卡塔尔北方气田的扩容和阿尔及利亚南部新处理厂的投产,但2024年12月,国际氦协会在年报中首次承认“需求模型失效”——半导体、航天、量子三大领域的年均增速分别达8.7%、11%和22%,远超2.4%的供应增速。更棘手的是,氦一旦逸散便无法回收,与锂、钴等可循环利用的资源形成鲜明对比。
美国本土已将“惜售”策略写入长期战略。BLM地下储库仍保有31亿立方米可采氦气,但年拍卖量被刻意压在1.2亿立方米,为“战略回旋”预留空间。卡塔尔则通过将液氦与LNG绑定销售,变相抬高长期协议门槛。全球贸易格局悄然回归“卖方间歇式放量”的旧模式,价格曲线从季节性波动转向脉冲式跳涨,每一次上涨都迫使下游行业重新调整工艺。
中国的应对策略没有戏剧化的“一夜突围”,而是通过连续五年的技术攻关实现突破。2025年9月28日,宁夏盐池县毛乌素沙地边缘,一座看似普通的LNG卫星站完成72小时性能考核——国产化深冷提氦成套设备成功将含氦0.18%的天然气提纯至99.9999%,能耗较三年前下降37%,工厂成本首次压至每立方米3美元以下,接近卡塔尔离岸价。尽管该项目年产量仅60万立方米,却标志着“能做出来且赚到钱”的商业闭环正式形成。几乎同一时间,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公司在四川阆中地下4300米投运国内首座“氦仓”,利用枯竭砂岩气藏回注富氦尾气,首期库容3500万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年用量的一半。
地下储氦库并非简单挖洞,而是将氦的“季节调峰”转化为“战略储备”。夏季将LNG工厂副产的氦气注入地下,冬季再采出使用,既减少现场蒸发排放,又避开国际现货高价窗口。工程师测算,即使明年国际现货价格冲至10美元/立方米,自循环成本仍可控制在5美元以内。
应用端的“省着用”策略同样关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4年底推出的“无液氦闭环制冷机”将量子实验平台的杜瓦温度稳定在9毫开尔文,功耗下降42%,每年为国家实验室节省28万立方米高纯氦气。半导体行业则将“氦气回收纯化模块”纳入新建FAB标准配置:中芯南方12英寸线通过在线膜分离+低温吸附技术,将刻蚀环节的氦回收率从65%提升至92%,单条生产线年进口量减少80万立方米。医疗影像领域更直接,GE无锡基地2025年出厂的3T核磁全部改用“低蒸发”磁体,年检液氦补充量从2000升降至80升,医院运行合同价直接降低四成。省下的每一升氦气,都在为上游国产装置争取爬坡时间,也为可能的“断供”预留缓冲。
当10月卡塔尔减量消息落地时,中国未再出现三年前的慌乱。海关数据显示,10月前两周液氦到港价虽跳涨,但进口量反而环比减少8%,表明下游库存和国产气正在填补缺口。上海期货交易所新推出的“国产氦交割库”首批注册仓单达15万立方米,卖方分别为宁夏、内蒙古和四川的三家新工厂,交割品纯度均高于进口长协标准。市场首次发现,中国能将“涨价”转化为国产装置投运的加速器。业内预计,2026年国产氦产能将突破1500万立方米,进口依存度压至50%以下。随着地下储氦库二期、低品位闪蒸提氦、光伏级氦回收等技术陆续铺开,中国有望像守住钢铁、光纤一样,守住氦这道“工业氧气”。
当然,缺口不会瞬间消失。若美国将BLM出口阀门完全关闭,全球现货供应仍将在短期内蒸发三分之一,国产新装置达产也需12至18个月。但过去五年的布局已为决策层赢得“时间换空间”的底气:医院可优先调用储备,量子与航天项目启用回收循环,芯片厂将订单排期错开氦紧张窗口。更重要的是,中国已证明能将“卡脖子”清单转化为“产业化”菜单——从被动找气到主动造气、省气、存气,每一步都踩在工程可行的节奏上。氦气虽不决定大国兴衰,却足以警示世人:在全球供应链进入“气候化”波动的时代,谁拥有将资源劣势转化为技术红利的系统能力,谁就能在下一轮隐形竞争中占据先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