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鑫零售(06808.HK)彻底脱离阿里体系后,其最新发布的半年度财报引发市场高度关注。这份财报不仅是新控股股东德弘资本接手后的首份成绩单,更折射出传统商超在零售业变革浪潮中的转型阵痛。数据显示,2025年3月至9月期间,公司营收同比下降12.1%至305.02亿元,净利润由盈转亏1.23亿元,折射出脱离阿里生态后面临的短期挑战。
回溯至2017年,阿里以224亿港元入股高鑫零售,开启传统商超数字化转型的典型样本。双方打造的"淘鲜达"服务曾实现3公里内1小时达,让大润发在商超数字化浪潮中占据先机。但随着线上流量成本攀升和社区团购冲击,这种"流量输血"模式难以为继。2021财年创下35.72亿元盈利峰值后,公司业绩急转直下,2024财年亏损扩大至16.05亿元,最终导致阿里以超300亿元账面亏损退出。
德弘资本接盘后启动系统性改革,组建专项小组推进"健康商品+快乐体验+贴心服务"战略。改革成效初显:员工成本从41.06亿元降至37.88亿元,员工总数缩减至8.4万人,线上B2C订单量同比增长7.4%。但毛利率提升0.7个百分点至25.3%、自有品牌销售增长超50%的数据,仍难掩盖平均客单价下滑和节日效应减弱带来的压力。公司计划本财年调改超30家门店,未来三年将线上业绩占比提升至40%-50%,这场"内功修炼"能否成功仍待观察。
当传统商超在断奶阵痛中摸索转型时,会员制零售标杆山姆会员店正陷入另一种争议。2025年10月,沃尔玛中国宣布任命前阿里副总裁刘鹏出任山姆业态总裁,这位曾掌舵天猫国际的数字化专家,与近期加盟的前天猫美妆负责人童颜、前天猫国际总裁奥文组成"阿里系高管团"。这场人事变动意外引发会员抵制,社交平台出现"抵制阿里化"声浪,根源在于山姆近期商品策略调整引发的信任危机。
7月下架口碑商品引入好丽友、9月同款零食价差引发热议、APP商品图"美颜化"等事件,被会员解读为品牌定位偏移的信号。尽管山姆迅速撤回界面改动并澄清测试时间线,但争议暴露出会员制零售的核心矛盾:当山姆试图通过数字化升级和本土化扩张触达更广泛客群时,如何维系与800万会员建立的"精选严选"信任关系?这种信任支撑着其仅4000个SKU的精简模式,会员支付的年费本质上是购买"无需比价"的确定性体验。
从最新财报看,山姆尚未因争议遭受实质性冲击。2026财年第三季度(8-10月)数据显示,沃尔玛中国电商增长超30%,山姆销售额同比增长22%,在中国市场的60家门店持续扩张。但管理层清醒认识到,在ALDI、Costco加速布局和本土商超差异化竞争的背景下,山姆的数字化升级必须服务于"会员第一"战略。正如业绩说明会强调的,中国数字零售发展领先全球,近80%订单实现小时达,这种效率优势需要与品牌核心价值深度融合。
这场传统商超与会员制零售的转型博弈,揭示出零售业变革的本质回归。当高鑫零售砍掉冗余门店修炼供应链内功,当山姆在扩张中谨慎平衡数字化与品牌调性,所有策略调整最终都要回答同一个问题:消费者是否愿意持续为你的价值主张买单?在流量红利消退的存量时代,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决定零售企业的生死存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