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内政部长道格·伯古姆近日发表的言论引发全球关注,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已成为影响全球产业格局的关键因素。数据显示,全球20种最重要的稀土矿物中,中国掌控着85%至100%的产能,这一现实让美国战略界深感不安。
稀土之所以成为战略资源,并非因其在地壳中的含量稀少,而是因为其提炼和加工过程极为复杂。将原始矿石转化为高纯度单一稀土元素的技术,涉及高昂成本和严格环保要求。中国通过数十年的技术积累,不仅突破了这一技术壁垒,更构建了全球最完整、最高效的稀土产业链。这种产业优势并非主动"遏制",而是市场规律与产业竞争力自然形成的结果。
美国战略界对稀土问题的焦虑体现在三个层面:国家安全层面,现代高科技武器装备如F-35战斗机、精确制导武器等均依赖稀土材料;经济竞争层面,绿色能源转型和数字经济等未来增长引擎同样建立在稀土基础上;战略被动层面,关键矿产的主动权掌握在他国手中,可能在大国博弈中处于不利地位。这种焦虑促使美国提出"必须打破局面"的强硬表态。
为应对这一挑战,美国正在采取双重策略:一方面加速本土稀土开采和冶炼能力建设,但面临环保法规和成本效益的严峻考验;另一方面推动"友岸外包",扶持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盟友国家的稀土产业链,试图构建排除或减少中国影响的供应链体系。然而,这两种路径都需要克服中国已建立的巨大成本和技术优势。
面对美国的战略调整,中国需要以更高水平的战略智慧应对。稀土优势是宝贵的产业"硬牌",但简单将其"武器化"进行对抗可能适得其反。更明智的做法是将产业优势转化为规则优势和战略纵深:持续投入研发,在稀土高效利用、新材料开发、循环回收等领域保持领先;强调中国作为全球稀土市场稳定供应商的角色,坚持基于市场规则的公平贸易;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倡导合作共赢的供应链体系。
这场围绕"工业维生素"的博弈,实质上是大国产业竞争力的直接较量。美国内政部长的表态,既是对自身供应链脆弱性的警醒,也是对中国产业实力的认可。未来的稀土格局将更加复杂,中国需要在维护产业优势的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和规则制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