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身智能赛道,王兴兴始终是话题中心。这位从“小镇做题家”逆袭为90后科技企业家的创业者,用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行业判断,不断打破外界对企业家的固有认知。他既会以“邻家兄长”的姿态分享高考志愿填报心得,也会在行业热潮中抛出冷静观点,这种反差感让他成为科技圈的“非典型”代表。
王兴兴的“接地气”特质在公开场合尤为明显。与许多海归创业者中英文混杂的演讲风格不同,他坚持用中文表达观点。这种选择源于早年考研时英语短板导致的调剂经历,反而成为他与大众建立共鸣的桥梁。当行业普遍追捧人形机器人家庭消费场景时,他直言“短期内落地困难”,这种不迎合舆论的表态,虽引发“情商低”的争议,却未阻碍宇树科技迈向上市的步伐。
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事件成为王兴兴公关能力的试金石。当搭载宇树机器人的选手在赛道上频繁跌倒时,公司“使用者责任”的回应引发舆论反弹,“PPT公司”的标签随之而来。转折点出现在松延动力等厂商的解围中,他们指出宇树硬件被第三方误用的事实。此后宇树通过拳击赛事技术展示和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逐渐挽回形象,尤其在运动会海报上明确标注“其他选手使用宇树机器人参赛”,显示出对身份边界的精准把控。
在技术路线争议中,王兴兴展现出更尖锐的判断力。当行业聚焦供应链稳定性时,他指出“硬件已足够,AI才是短板”;当数据收集成为共识,他强调“模型架构比数据更重要”;面对VLA模型的主流地位,他直言“这是傻瓜架构”,认为其数据质量无法满足真实世界交互需求。这些观点虽被贴上“离经叛道”的标签,却推动宇树开源了UnifoLM-WMA-0世界模型-动作架构,展现出技术布局的前瞻性。
王兴兴的产业预判能力在市场动态中得到验证。针对行业泡沫质疑,他以Figure 390亿美元估值对比国内厂商,直言“从未来看现在没有泡沫”。在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他预测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将每年翻倍,这一判断被下半年密集出现的大额订单所印证:龙旗科技向智元机器人下达数亿元订单,深圳慧智物联与智平方达成三年千台部署协议,海外特斯拉Optimus也公布了明确的量产时间表。
面对“伪需求”的质疑,王兴兴用数据回应。宇树教育端机器人已进入全球近千所高校,催生3000多篇技术论文,证明科研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基石。对于展演场景的价值,他提出“情绪价值也是需求”的观点,这一判断随后被海外企业的动作印证:Optimus在迪士尼首映礼表演功夫,诺亦腾机器人分拆公司布局数据业务,显示出文娱市场的巨大潜力。
在家庭场景落地问题上,王兴兴的预判与行业节奏存在偏差。当他说“机器人进入家庭还比较远”时,Figure 03已推出织物包裹设计,傅利叶GR-3采用柔软外壳材料,这些产品通过外观设计优化和真实家庭数据收集,加速了家庭场景的商业化进程。这种差异恰恰反映出科技发展的不可预测性——正如王兴兴自己也没想到,八万元奖金起步的创业项目,会在短短几年内成长为百亿估值的科技新星。
从“AI书在吃灰”到“让荒漠长出参天大树”,王兴兴的创业历程印证了科技行业的变革速度。他始终相信,在AI时代,聪明与执行力能创造奇迹。这种信念支撑着宇树科技在争议中前行,也解释了为何一个说话“不中听”的创业者,能成为改变行业格局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