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视财经《对话》节目中,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宣布,将于明年年底推出首款中国自主研发的超级跑车,旨在向全球展示中国汽车工业的顶尖制造能力。这一消息引发行业广泛关注,毕竟35年前,这家企业还只是保定一家负债200万元的改装车厂,如今却要进军超跑领域,堪称行业奇迹。
长城汽车的崛起,与其董事长魏建军独特的研发理念密不可分。他主张“慢工出细活”,强调底层技术研发的重要性,而非盲目追求产品迭代速度。这种策略在新能源浪潮中显得尤为突出,也让长城汽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2021年,魏建军提出长城汽车2025战略,计划到2025年实现全球年销量400万辆,其中80%为新能源汽车,营业收入超6000亿元,五年累计研发投入达1000亿元。然而,2022年市场表现并不如预期,长城汽车营收仅增长0.7%,与比亚迪、吉利等竞争对手形成鲜明对比。面对业绩压力,魏建军并未选择调整研发方向,而是坚持底层技术投入。
在多数车企将研发重心转向应用层面以快速推出新车型时,魏建军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强调,用户满意度是唯一考核指标,产品不能有瑕疵。为此,长城汽车建立了国内车企中少见的研发基础设施,包括中国自主品牌首个环境风洞试验室,可模拟全球各种极端环境;以及亚洲最大的安全碰撞试验室,确保产品质量。
魏建军认为,规模并非长城发展的重点,自主可控的研发技术才是核心。他表示:“对于长城来讲,投资这些试验、装备我们从来都不手软。”这种“慢研发”策略在行业高频迭代的环境下显得格格不入,但却为长城汽车带来了长期竞争力。
持续的底层研发投入逐渐显现成效。2022年,长城汽车研发费用达64.45亿元,同比增长43.56%,并在随后两年保持高增长率。目前,公司拥有2.3万名工程研发人员,相当于每4位员工中就有一位工程师。这种投入带来了多项技术突破:自研的4.0T V8双涡轮增压发动机性能对标奔驰G 500,实现高热效率与低油耗;第三代智慧空间系统Coffee OS 3为全球首个基于多桌面、多屏互动的AI智慧空间;第三代智能驾驶系统Coffee Pilot Ultra可应对复杂路况。
技术突破直接推动了市场表现。2025年上半年,长城汽车营收达923.67亿元,位居国内自主品牌第四位。新能源车型销售16万辆,同比增长23.64%。坦克品牌上半年累计销量10.41万辆,全球销量超七十万辆;魏牌凭借“高山+蓝山”双旗舰产品,上半年销售3.24万台,同比增速达60.34%。
长城汽车的成功,源于魏建军注入的“工程师文化”。他强调,企业不应为销量盲目创新,也不应为市值推出新产品,而应专注于技术研发。这种理念塑造了长城汽车的技术底色,使其在智能化和新能源领域持续发力。目前,长城汽车50%~60%的整车零部件实现自产,核心部件逐步摆脱对外依赖,构建起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
回顾长城汽车的发展史,其创造了多个行业第一:长城皮卡连续多年国内销量第一;哈弗品牌是国内首个专注于SUV品类的汽车品牌;坦克系列开创了“豪华越野SUV”全新品类;在新能源领域,长城不仅布局混动、纯电,还在氢能技术上持续投入。
魏建军曾表示:“纯油、混动、纯电,甚至氢,都应该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地将我们作为汽车大国为全球服务的定位实现。”这种对技术的敬畏与执着,让长城汽车从一家濒临倒闭的地方小厂,成长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车企。在浮躁的市场环境中,长城汽车始终保持着对技术的虔诚、对品质的执着,为中国汽车工业在世界舞台上赢得了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