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届高交会开幕当天,一份聚焦全球产业创新格局的权威报告引发广泛关注。由上海交通大学深圳研究院联合中国发展研究院编制的《全球城市产业创新指数报告2025》显示,亚洲正以集群化优势重塑全球创新版图。该研究通过对27个创新型城市的深度评估,从环境支撑、资源投入、创新产出和效能转化四个维度,构建起动态监测全球产业创新生态的评估体系。
在最新发布的排名中,东京以46.84分领跑全球,深圳以46.79分紧随其后,纽约(46.72分)和旧金山(46.11分)构成第一梯队。值得注意的是,前四名城市分差均未超过0.13分,形成史无前例的"超密集竞争带"。研究团队指出,这种格局表明单一城市已难以在所有创新维度保持绝对优势,未来竞争将聚焦于生态系统韧性与关键技术突破的协同能力。
亚洲城市在榜单中的集体崛起成为最大亮点。除东京、深圳外,北京、首尔、新加坡、上海分别占据第五、六、八、九位,形成覆盖东亚与东南亚的创新走廊。数据显示,亚洲领军城市在先进制造业领域表现突出,其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度较欧美城市高出37%,技术成果转化周期平均缩短22个月。以深圳为例,该市ICT产品出口占比达41.3%居全球首位,PCT专利申请量6463件位列全球第二,劳动力年龄人口占比79.53%创下新高。
报告特别关注到创新范式的转变。北京、上海、首尔在"产品服务产出"维度分别实现9.14、9.62和8.04的指数增长,印证了亚洲城市从技术跟随到并行创新的跨越。研究团队分析认为,这种转变源于三大驱动:庞大的产业应用场景、高效的政企协同机制,以及梯度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深圳作为典型案例,其"市场牵引型"创新模式已形成从需求洞察到产品落地的完整闭环。
针对深圳的专项研究提出,该市需在保持应用创新优势的同时,构建"双轮驱动"的创新体系。具体建议包括:制定差异化战略定位,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建设国际人才枢纽,优化科研资金配置机制;推动产业空间载体智能化升级,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创新。报告特别强调,深圳应加大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力争在5-8年内突破3-5项"卡脖子"技术,实现从创新应用高地向原始创新策源地的转型。
研究团队负责人指出,亚洲创新集群的崛起不仅改变经济地理格局,更预示着全球产业规则的重构。当创新要素在特定区域形成"化学反应",将催生新的技术标准与产业范式。这种变革要求城市管理者超越传统竞争思维,转而构建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系统,为全球产业变革提供中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