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芯国际最新发布的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公司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透露,尽管第四季度通常被视为行业淡季,客户备货节奏有所放缓,但受益于产业链迭代效应的持续推动,市场并未出现明显降温。公司预计第四季度营收将维持环比持平至2%的增长区间,产能利用率保持满载状态,毛利率指引设定在18%至20%之间,与第三季度持平。
财务数据显示,中芯国际第三季度实现销售收入23.82亿美元,环比增长7.8%,毛利率提升至22.0%,较上季度增加1.6个百分点。产能利用率达到95.8%,环比提高3.3个百分点。前三个季度累计收入达68.38亿美元,同比增长17.4%;毛利率为21.6%,同比提升5.3个百分点;资本支出合计57亿美元。公司全年销售收入有望突破9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产能扩张方面,截至三季度末,公司折合8英寸标准逻辑月产能增至102.3万片。其中12英寸晶圆收入占比77%,8英寸晶圆占23%,收入结构保持稳定。出货量环比增长4.6%至249.9万片(折合8英寸标准逻辑晶圆),晶圆平均销售单价环比上涨3.8%。赵海军解释称,出货量增长主要源于产业链切换加速及渠道补库存需求,而单价提升则得益于高制程复杂度产品占比增加。
从地区分布来看,第三季度中国区收入占比达86%,环比增长11%;美国和欧亚地区分别占11%和3%。赵海军指出,国内市场扩张及客户拉货需求推动地区收入结构变化,公司通过调整产能分配优先满足紧急订单。应用领域方面,消费电子占比最高达43%,环比增长15%;智能手机、电脑与平板、互联与可穿戴、工业与汽车分别占22%、15%、8%和12%。消费电子增长主要受益于国内企业加速替代海外份额,带动家电等电子产品供应链需求旺盛。
在技术平台布局上,中芯国际持续推进特色工艺发展。超低功耗28纳米逻辑工艺已进入量产阶段;图像传感器CIS和信号处理ISP工艺通过技术迭代提升了感光能力和画面质量;嵌入式存储平台从消费市场拓展至车规和工业MCU领域;特色存储NOR、NAND平台实现更高密度、更小尺寸和更低功耗;汽车芯片领域推出覆盖传感器、BCD、MCU、射频、存储和显示等多个工艺的系统级解决方案。
赵海军分析称,除人工智能领域外,其他主流应用市场呈现温和增长或企稳态势。在国内产业链迭代过程中,公司与客户紧密合作,成功巩固供应商地位,当前订单需求持续旺盛,产线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针对内存升级影响,他表示制造环节将从中受益,但下游原始设备制造商将面临成本压力,这一趋势在汽车、智能手机等消费领域尤为明显。
资本市场方面,截至午盘,中芯国际港股下跌0.79%,A股下跌1.8%。公司通过技术升级和市场拓展,在行业波动中展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其产能布局和产品结构优化策略持续为业绩增长提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