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汉堡王2005年才姗姗来迟地进入上海市场时,肯德基与麦当劳早已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了十余年的西式快餐传奇。然而,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汉堡王始终未能跻身行业第一梯队,直到近期将中国业务83%的股权转让给CPE源峰,才真正开启了全面本土化的转型之路。
这一决策背后,折射出一个现实:当国际品牌的光环逐渐消散,唯有深度融入本土市场,才能在中国这片竞争激烈的土地上站稳脚跟。餐饮行业的核心在于口味,而中国人的口味偏好往往源于童年的记忆,那些深深烙印在味蕾上的味道,构成了难以改变的饮食选择。
国际品牌初入中国时,往往凭借新鲜感和品牌影响力吸引消费者。但当新鲜感褪去,真正能留住顾客的,是能否通过本土化的产品满足他们的味蕾需求。肯德基推出的老北京鸡肉卷、豆浆油条,以及各地特色小吃的引入,正是通过打破“标准化”的束缚,成功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
然而,本土化远不止于产品菜单的调整。在中国这个重视人情与关系的社会,资源与关系网络往往成为商业成功的关键因素。麦当劳更名为“金拱门”后,依托中信资本的本地资源,迅速将门店数量扩张至超过7000家;百胜中国通过独立上市和引入春华资本等本土股东,获得了更灵活的决策空间,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地位。
这些案例表明,国际品牌若想在中国市场长期发展,不仅需要将运营权交给本土团队,更需要借助本地资本的社会网络,突破市场拓展中的隐性障碍。汉堡王的曲折发展便是一个反面例子。尽管早在2012年就引入了土耳其TFI集团试图破局,但因加盟管理失衡、食品安全问题等,业绩持续下滑,最终单店年销售额仅40万美元,位列全球末位。直到今年组建本土高管团队,才初步扭转了颓势。
这再次证明,跨国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模式,难以适应中国市场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如今,星巴克、汉堡王等国际餐饮品牌相继“易主”,标志着中国餐饮市场已进入“深度本土化”的新阶段。
当品牌光环不再,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谁能更快理解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偏好,谁能更善于利用本土资源和智慧,谁才能在这片内卷激烈的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增长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