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外资餐饮品牌在中国市场风光无限,如今却有不少陷入困境,或是悄然更换招牌,或是挂出“股权转让”的消息,甚至直接“卖身”给本土企业以求生存。这一现象背后,是中国消费市场早已发生的深刻变革。
十几年前,外资餐饮在中国市场备受追捧。那时,若想进行一场稍显洋气的聚餐,外资品牌无疑是首选。某外资咖啡品牌,一杯拿铁售价三十多元,店内却座无虚席,年轻人以在此谈事、打卡为时尚;一些外资汉堡店刚进入中国,门店开业时排队人群能绕商场半圈,家长带孩子去吃一顿,都觉得很有面子。当时的外资餐饮自带“高端、新鲜”的光环,它们将本土成功的供应链和品牌营销模式照搬到中国,自信能在中国市场一路畅通。
然而,如今外资餐饮纷纷“卖身”,消费端的变化是重要原因之一。过去,外资餐饮的新鲜感源于消费者可选范围有限。如今,本土餐饮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超乎想象。奶茶、火锅、小吃快餐等品类,不仅口味更贴合中国人的喜好,性价比也更高,服务还更加灵活。以早餐为例,外资的三明治和咖啡,远不如楼下包子、豆浆接地气;聚餐时,麻辣鲜香的本土火锅,比标准化的外资西餐更能营造热闹氛围。消费者的选择增多,外资餐饮曾经的“新鲜感”优势逐渐消失。
经营端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这也是投资者重点关注的方面。许多外资餐饮过度依赖“全球模式”,不愿进行本土化调整。部分品牌菜单多年不变,无视中国人爱吃辣、爱喝汤的饮食习惯,坚持清淡口味;有的供应链坚持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导致成本居高不下,产品定价偏高。在当下年轻人消费愈发理性的背景下,很少有人愿意仅仅因为“外资”标签而多花钱。近年来房租和人工成本持续上涨,外资品牌管理体系僵化,反应迟缓,等想要调整时,市场已被本土品牌占据。
不过,外资餐饮并非完全没有机会。那些能够存活下来的外资品牌,要么将本土化做到极致,例如根据中国口味调整菜单,积极拥抱外卖和团购业务;要么坚守自身核心优势,在食材品质和场景体验上做到无可替代。而那些固守老模式的外资品牌,“卖身”或许是无奈却也是明智之举,将股权交给更懂中国市场的本土企业,或许能为自身寻得一条生存之路。
外资餐饮接连“卖身”,本质上是中国消费市场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竞争”的结果。过去,外资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就能盈利,如今,只有真正了解市场、适应市场的品牌才能生存。对于投资者而言,无论是关注外资品牌还是本土品牌,关键在于考察其能否紧跟消费者需求、有效控制成本以及持续创造价值。

